OKR没有落地好,不是OKR不好,是你没准备好!

· 教练技术,最新洞见

OKR工作法的核心,在于找到聚焦客户价值的真目标,帮助团队取得更大的突破。但为何同样的配方,有的组织在实施OKR落地后实现了巨大的业务突破,如谷歌、字节跳动,而有的组织用起来却磕磕绊绊,员工用起来抱怨连天,管理者开展起来也不情不愿呢?

理想汽车战略部负责人张辉先生曾做客“小宇宙播客”时说:用不好OKR,是企业的问题。而根据我们的经验,这多半是因为组织还没有做好OKR落地的准备!在应用OKR时,你首先需要让你的团队具备拥抱OKR的客观条件。我们发现,OKR要在组织中快速见到效果,需要同时具备三方面的准备度。

准备度1,不确定性业务,而非传统业务

如果业务不确定性程度较高,那么OKR天然适合。OKR强调敏捷性,强调快速适配业务需求不断调整目标,这些都能很好地应对不确定性。创新业务本身就是不确定的,需要鼓励团队成员去冒险,因而不能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去考核员工,这样只会限定员工的冒险尝试,所以创新业务也特别适合采用OKR。

如果业务本身是确定的,就像组装汽车零部件一样,那么传统上管理者倾向于采用泰勒式管理方式,对工作过程进行严格和精细化的管控,以提升每一环节的工作效率。这样做的后果,等于剥夺了员工对工作的自主权,让工作变得了无生趣,工作最后实际上仅仅沦为了一种谋生手段,员工实际上变成了被操控的机器,是在被动工作,并没有发挥积极主动性。此时,如果换一种思路,OKR落地赋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性,给工作注入意义,同样能释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只不过,这需要管理者先转变管理理念。

准备度2,变革型领导,而非交易型领导

OKR落地强调目标要自下而上制定,从而激发下属对目标的承诺意识。这需要管理者敢于放权,基于信任进行管理,放手让员工去发挥,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,确保团队成员的努力同公司的战略规划匹配。

如果主管事无巨细什么都管,那么他的管理理念和OKR是冲突的,也就不适合引入OKR,即便引入了,也会把OKR做成另外一种形式的KPI。从这个角度看,要转变到OKR上,团队主管须先转变管理风格,信任是开展OKR的前提。政治社会学家詹姆斯·麦克格雷格·伯恩斯(James MacGregor Burns)在1978 年撰写了《领导力》(Leadership)一书,将领导力分为变革型领导力和交易型领导力两种:

变革型领导力:领导者通过改变下属的价值与信念,提升其需求层次,使下属能意识到工作目标的价值,或是为规划愿景、使命以激励下属,进而使下属愿意超越自己原来的努力程度,并且帮助下属学习新技能、开发新潜能,增进组织的整体效能。

交易型领导力: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价值交换关系,在领导者与部下之间存在着一种契约式的交易。在交换中,领导给下属提供报酬、实物奖励、晋升机会、荣誉等,以满足下属的需要与愿望;而下属则以服从领导的命令指挥,完成其所交给的任务作为回应。OKR需要领导具备某种程度的变革型领导力,以愿景、使命和工作意义去驱动员工自我努力,而非单纯的物质激励驱动。

准备度3,自驱型员工,而非执行型员工

OKR希望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。而员工的内在动机受其所处的马斯洛需求层级所制约。当员工的主要诉求是物质和金钱诉求时,你很难和他们去探讨诗和远方。这也是为什么在早些年中国经济还处于比较初级阶段,大部分人还在为温饱而奔劳时,很少有企业尝试引入OKR落地,而现今中国经济大幅改善,造就了大量的中产阶级之后,OKR在国内大受欢迎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需求层次也不断攀升,做事的动机相应上升到了内在动机层次。

这可以从我的一个经历上得到验证。自2012年起,我在华为内部持续开展组织诊断,最初问员工:你对你的主管有什么建议吗?相当数量的员工会说:“主管太忙了,都没怎么管我们,我希望主管能多管管我们。”也就是说,员工觉得主管不是管多了,而是管少了。后来,随着华为不断提升其薪酬水平,使其回报处于行业的75分位甚至90分位,引入人员的素质持续提升。这个时候再去给团队做组织诊断的时候,员工反映的大多变成了这样:“我希望主管能少一些管束,流程能更简化一些。”

从希望被管到希望更多授权,这里面反映的是员工素质的巨大飞跃。在此背景下引入OKR落地,深受员工的欢迎,他们认为早就应该这样。

因此,在开展OKR落地前,请先评估一下你团队的员工,他们是否足够自驱?是否有主动做事的激情?如果没有,那么你需要先促成这一点,否则仓促引入OKR,只会带来更多混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