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R工作法 | 部署OKR需要克服的四大难关

· 系统设计,教练技术

OKR是一项全面提升推动战略实施、促进组织变革、优化激励机制、提升企业文化的系统工程,涉及的因素众多,任何一方面的缺失,都会影响OKR的顺利导入和推动。

01 认知偏差

broken image

认为OKR只是一个工具

OKR不是一个软件,也不是一个标准或制度,而是企业的战略系统、文化系统,需要最高层的深入参与,起到领导的示范作用。

认为是绩效考核的替代品

OKR是目标管理的方法,不仅仅重视绩效,还重视推动绩效的核心要素——人,OKR重视人的内在动机,杜绝与考核的关联。

认为只适用于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,只适用于大企业

OKR和KPI一样,都是能适用于任何企业的方法,已经有许多中小企业因此受益。这一点,约翰·杜尔已经给出了结论:OKR是瑞士军刀,适合于任何环境。

认为只适用于创新型业务,狭义地定义“知识型员工”

凡是需要运用知识和经验,依靠自己的判断力,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,都是知识型员工。

认为可以试一试

导入OKR的体系与其说是在运用一种方法,不如说是迎接一场变革。任何一项管理的改进,都会遇到阻力,领导需要清楚的区分部署的不同阶段:“尝试”是为了测试匹配性,“试运行”是为了取得短期成效。

认为可以边做边学

OKR基本的理念、理论和方法已经形成完整、清晰、易学的体系,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培训不但在导入初期要开展,而且应当长期持续。

02 缺乏严谨的设计

broken image

为了避免大家陷入以上误区,建议大家在制定激励措施时,时刻记住几个原则。

教条化的盲从

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、企业的发展阶段、规模、团队的综合素质、企业的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存在差异。

所有成功受益于OKR的企业都是对自身状况深入剖析,经过广泛调研后,结合企业实际的情况审慎设计实施方案。

忽视客观规律

企业在制订导入和推进计划时,必须有策略、有步骤,有重点。

大刀阔斧地全面推进,或者只在极小范围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,都无法正常推进OKR的导入。

缺乏系统性

OKR系统的设计应当秉持其特征,从员工实际操作的角度,从企业运营流程,从组织变革的规律等方面系统和全面地思考。

首先,由于OKR这个概念直接表达的意思是“目标与关键结果”,常常导致人们在重视聚焦和逻辑的同时,无意识地忽视了对自上而下、对齐协作、公开透明和积极反馈等特征的充分体现。

其次,OKR的规划和设计不是孤立的,必须配套优化企业现有的绩效考核、目标关联、项目管理、薪酬制度等管理体系,以免产生冲突,造成团队的困惑。

最后,我们在规划时不能仅仅考虑导入的阶段,还应当思考如何巩固实践取得的成果,通过复盘优化完善OKR的系统。

03 缺乏有力的组织

缺乏最高层领导的深度参与

多数企业都有建立OKR组织的意识,决策层清楚必须将管理变革作为“一把手工程”来推动。

倘若,领导没有深入参与,也就不可能掌握足够的第一手信息,不能全面客观地做出判断,也不能体会实际推动中的实际困扰。

我们的建议是,CEO只要担任OKR组织首席指挥官的职务,就必须深入实际、承担具体的工作,包括实地调研、听取汇报、审核方案、审定计划、调配干部、沟通协调、中高层管理人员OKR的制订、部门OKR的对齐、追踪反馈等等。

首席指挥官应当是OKR的项目经理,是辅导教师,是宣传大使,他具备管理基础,深度了解企业,对OKR充满热情和信心,对组织充满感情。

必须提请大家注意的是,首席指挥官一定要专职,请相信,他所发挥的作用,将远远大于任何一个管理岗位。

对于任何一个超过200人的企业,这个岗位都是极具价值的。如果企业规模比较小,当然也可以兼任,但应将候选人原有的工作削减,保证足够的投入。

组织没有针对性

有的企业OKR组织的成员,全部是由各部门负责人担任的,原因是这样能够在各个部门中得到重视、顺利推动。这个想法可以理解,但不可取。

一方面,部门负责人参与并不会自然达到重视的结果,依然存在大家“捧场”的可能。真正的重视一定是来自最高层的身体力行和持续关注。

另一方面,正是因为要顺利推动,就应该选择能够切实为OKR的设计、导入、推动发挥作用的人,而不是随意拼凑。

OKR组织中一定要有德才兼备的管理专家和业务专家,一定要有德高望、重众望所归的民意代表。

职能部门牵头

把OKR的组织推动工作交给人力资源负责,也是一个常见问题。

决策者认为OKR既然是目标管理,就可以和KPI一样交给人力资源部负责。这样一来,OKR往往就会不自觉地走向考核之路,至少,会让员工产生这样的顾虑,导致他们不愿意挑战、不愿意开放。

因为,企业引入OKR后,依然是存在考核和评价的,这些考核工作都是由人力资源部负责,那么大家就不免会担心自己OKR的工作被人力资源的专家们作为考核依据。

此外,OKR强调业务逻辑,这一点恰恰是当今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的短板;缺乏业务逻辑的设计和推动,将是OKR的噩梦。

有些企业将OKR的组织权赋予战略发展部门,理由是OKR要聚焦战略,促进挑战性的目标,为企业的战略服务。

遗憾的是,战略研究部门虽然对战略研究得深入,但对企业运营的现状却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;他们虽然通晓业务逻辑,但是对团队的了解和人的动机却认识不足。

任用新人负责

我常常听到这样的事例,企业的老板在听了OKR的课程基础后热情高涨,但又苦于企业没有专业的人才,于是求贤若渴,从外部高薪聘请管理人员负责OKR的组织工作,通常都会给予高官厚禄。

随着空降兵的到来,一出黯淡收场的戏就开始了。要推动管理的变革,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,更需要对企业本身有深刻的认识,要理解和体会大家所经历的,要了解大家的困扰和希望所在,这些认识都不是唾手可得的。认知的局限性与组织对变革的迫切要求产生了矛盾,必然导致理想主义,成为空中楼阁。

另一方面,人们对于外来者客观存在的怀疑和抵触心理,也会转嫁给OKR;更有甚者,人们会怀疑领导推动OKR的动机,OKR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安全、侵害他们的利益。此外,空降兵所享有的职权和高薪,也会使一些人,尤其是管理人员嫉妒,很多人内心深处会希望他失败。

正确的做法是,请该专业人士作为OKR首席指挥官的助手,发挥其管理专家的作用。

缺乏专家辅导

对中国企业来说,OKR还是一项比较新的管理模式,没有标准化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,实践中的问题也层出不穷。

OKR组织中必须有管理功底深厚、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,由他们组织系统调研、深入识别制约因素,提供决策建议;由他们主持设计,把握进程,及时察觉隐患并调整部署;也由他们通过辅导解决团队的实际困难,维护员工的信心。

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,组织机构健全,管理人员丰富的企业,OKR组织可以从中选聘。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,我们真诚地建议,在外部寻求专业辅导,从而事半功倍。因为,时间和信任是最宝贵的。

04 忽视人的感受

缺乏紧迫感

通常,人们并不满意现在的管理模式,但当管理变革发生时,人们又会努力维护现存的制度,有意无意地在心理上、行动上采取抵触。

对危机的剖析是人们日常工作中深刻体会的,这种刻画所引发的紧迫感会聚合人们的注意力,迫使人们走出舒适区,并让大家迅速团结起来,产生“同仇敌忾”的革新意愿。

缺乏愿景

我们不能让人们陷入恐慌的状态,这种心理不可能持续。无论顺流还是逆流,人们追求的永远都是航向的意义和价值。

没有愿景就不会有精神的共鸣和情感的纽带。另外,缺乏愿景,人们的方向感会模糊,出现问题后会导致混乱的认知,破坏行动的统一性,导致走向歧途。

忽视内在动机

激励是必须的,但我们必须不断重申:OKR绝不能与考核相关;OKR的推动绝不能运用经济杠杆激励。

要时刻牢记:关注“人”比关注“事”重要;关心人的感受比物质回报重要;良好的感受来自内在动机的满足,外在刺激只会让感受恶化。

这些原则不仅要体现在OKR的系统之中,也要逐步优化现有的绩效管理、项目管理以及其他日常管理体系。

缺乏沟通

缺乏沟通是个通病,归根结底说明了对“人”的忽视,着眼点还是在“事”的上面。任何人都明白,谁都只会把时间投入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上面,如果沟通少了,团队一定会感到不被关注和重视。只有沟通,才能让我们了解员工的感受,沟通越多,了解就越深入,了解起来也越容易。

沟通必须是双向的,管理者要善于听,多用耳朵,少用嘴巴。记得有一次,一位CEO向我抱怨:“不知为什么,开会时让他们说,他们都不愿意开口。”我回道:“因为你说的太多啦!”

沟通并不单指上下级之间的谈话,企业的宣传也是沟通。越是大张旗鼓的宣传,员工就越感到企业的重视;越是频繁地宣传,员工就越明白工作的迫切;越能代表员工心声的宣传,他们就越能感到被尊重。

归根结底,谋事在人,成事也在人。人是OKR成败最大的决定因素,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并非客观环境和条件,而是人的思想。只有刷新自己的观念,才会产生正确的行动,使OKR落地生根、产生实效。

最核心的问题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:认知偏差,缺乏严谨的设计,缺乏有力的组织,忽视人的感受。